休政回乡当农民策马扬鞭又登程

  “你这个副驾驶位置,省委书记都坐过。”李豆罗笑着说。

  

  这是辆极为破旧的车,跟着车身的发起,坐在里面感觉浑身都在哆嗦。上坡的时分,老爷车会发出烦闷的“哧哧”声。

  

  “好多来观赏的领导,我就开车带着他们看咱们西湖李家。”买这辆车花了3万出头,6年时间里,这辆车载过省里市里大大小小不少领导,也载过商人、农民和慕名而来的媒体人。

  

  李豆罗本年74岁,在成为农民之前,他还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身份:南昌市市长。600年前,李氏一族来到江西进贤县西湖李家扎根。李豆罗2010年退休后回到这儿,他想改造这片土地,想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

  

  文/片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春雨 田汝晔名人汽车在乡下的小路上绕啊绕。水牛、稻谷、池塘,一路上都是田园牧歌的美丽景象。

  

  “这儿好穷的,年轻人都走光了。”出租车司机问咱们,“你们是去看老市长吗?他很有名。”

  

  出租车司机说的“老市长”,便是李豆罗。从一名村党支部书记干起,一向做到南昌市市长,后又担任南昌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豆罗在南昌工作了40多年,他的从政脚步辗转于南昌多个部门。在南昌,尤其是李豆罗的家园进贤县,很少有人不知道李豆罗。一方面,源于他从前市长的身份;另一方面,由于他身上另一个标签:退休市长回乡当农民。

  

  李豆罗个子不高,微胖,小麦肤色,笑起来脸上的皱纹一条条流动,精神饱满得完全不像一个74岁的老人。本年5月,有视频团队找来要给他拍摄开通账号,他不要钱,可是提出了许多拍摄要求,最主要的一条便是“正能量,宣扬南昌”。账号的姓名就叫“西湖李家李豆罗”,由于从前的市长身份和接地气的体现,短短几个月粉丝现已到达19.6万,发布的视频中,最高的一条点赞24.9万。

  

  在这些视频中,李豆罗全面展现了他的村庄日子,摘果子、种地,讲故事。这些都是李豆罗的日常。

  

  成为一名农民很累,即使西湖李家美得像一幅画。这儿湖泊明澈,稻田金黄,黄澄澄的橘子挂在枝头。这儿的夜是最沉静的黑色,清晨的时分还会有星星挂在天上。但当农民和度假不同,这儿夏天有各种蚊虫,冬季风冷得往骨头里钻。农民的劳动并不仅仅是田园诗,更是结结实实的身体劳累。相比做市长时的保养得宜,李豆罗的掌心里现已有了能触到的茧子。

  

  有的官员退休后,挑选到一些协会任职,既能有点事干,更保持着一定的“高度”,但李豆罗挑选了转换舞台。他说,退出官场后,关于一切政事不评论,不参与,做到了“四不”:脑子不想,耳朵不听,眼睛不看,嘴巴不说。

  

  南昌最大的“乞丐”

  

  做梦不用花钱,造梦却是要花许多钱的。李豆罗在西湖李家造梦,修路要花钱,改造村庄要花钱,修祠堂要花钱,盖宾馆要花钱,盖展馆也要花钱。钱从哪里来?

  

  “乡邻相助,友人相帮,项目相凑。”李豆罗说,现在的西湖李家,每年大年初一仍然要捐款,老人拿着养老金,学生拿着压岁钱,嫁出去的女儿为娘家捐款,门堂女婿上门捐钱;友人相帮,关里关外省内省外的,市里市外乡里乡外的,凡是认识的,都向他们讨钱。“十万不算多,一万不算少,一块钱我也要,一块钱还能打一块砖呢;项目相凑,像住建部有什么项目,农业部有什么项目,省内有什么项目,咱们都按标准按要求去争夺。我现在是南昌市最大的乞丐,乞丐讨钱,向谁讨?便是刚才说的,向乡人讨,向朋友讨,向国家项目讨。”

  

  凑钱是从李豆罗卸任那天开始的。2010年1月17日,在南昌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豆罗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做了最终一次工作陈述。陈述结束后,李豆罗当天下午就回到了西湖李家。在村里,他有一个不亚于上午重要程度的会议:乡民大会。

  

  听闻老市长回乡开会,几十年没开过群众大会的李家村沸腾了。在村里的祠堂前,李豆罗坐在台上,一张口,有南昌味的乡音,更有当市长时布置任务的威严:“凡我西湖李家人,不管你做再多,不管你飞多高,不管你走多远,不管你赚多少钱,要知道起根发苗在这儿,落叶归根还要来这儿,这便是咱们的家,这便是咱们的乡,咱们咱们要共同打造这个家园。”

  

  出于对李豆罗的亲近和对“市长”的服气,当天下午,善款就筹到了20多万元,后来又举行了一次捐款大会,前后筹款40多万元。

  

  40多万元的捐款,足以改动一个乡村家庭的日子,但想改动一个2000多户的村庄,无疑是杯水车薪。“我就讨钱呀。”四十多年的从政之路,为李豆罗堆集了很多的人脉。有一年李豆罗组织开慈孝大会,想做16块牌子,他就打电话给了做牌子的公司。自报家门后,公司老板很快乐,给他享用“市长价”5000块钱。“钱怎么来?一点一点地凑出来。”

  

  就这样“东讨一点”,“西要一点”,西湖李家“房子修了一遍,道路铺了一遍,山塘挖了一遍,犁地整了一遍,荒山绿了一遍”,有了900多平方米的古戏台,8800多平方米的红石广场,还有了农民草堂、农博馆、中国乡村楹联馆……西湖李家村,也由此开展成了邻近建造最好的村庄之一。

  

  “捐款,少说也有上千万”

  

  这些年筹了多少钱?

  

  “光捐款,少说也有上千万。”黄华明担任管账。他是李豆罗童年时分的伙伴,当过县委副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从进贤县人大常委会退休后就跟李豆罗一同回到村里。

  

  一同回乡的还有李旺根,他也是西湖李家人,退休前在县卫生局当工作室主任。三个人中,李豆罗是“发话的”,西湖李家要做什么,李豆罗说了算;李旺根是“发价的”,担任询价、定价;定价今后,黄华明是“签字的”,他签了字今后,再经过前坊镇的镇长签字,财政所再付钱,前前后后一个出账单上要集七个人的姓名,才干支出钱来。在政府部门干了大半辈子,老哥儿仨知道这世界上钱能棘手。

  

  关于钱的运用,担任“签字”的黄华明十分自信。“一切都是依照财政标准的动作搞,审计部门来审过几次西湖李家,在经济上没有问题。”

  

  在西湖李家,不管是黄华明、李旺根,仍是一般的乡民,都管李豆罗叫“老板”。称号“市长”感觉距离太远,称号“阿公”辈分很难扯清,后来不知道是谁在开会时喊了一声“老板”,这个称号就火速在乡民中流传开。

  

  市长的“体面”

  

  散步在西湖李家,这儿有江西的田园风景,有农业景区的传统展现,可是最明显的仍是“领导关心”。由于李豆罗,西湖李家现已开展为当地的明星村庄,这儿处处可见各级领导前来观赏纪念的相片。有些游客来的时分,会指着这些相片惊呼,“某某领导也来过啊!”

  

  在某种程度上,领导们的存在给西湖李家平添了异样的“景点”和招牌。

  

  即使李豆罗现已脱离政坛十年,仍有许多人慕名前来。赏识风景的同时,李豆罗是最着名的“景点”。李豆罗被热情的人群邀请拍照、合影、握手、讲话。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他是西湖李家村的超级明星。

  

  每当这个时分,李旺根都会手拿着两个保温杯,一个是自己的,一个是李豆罗的。来观赏的人渴望听到李豆罗的讲演,拍合照、拍单人照都是必备项目。他们大多数都是中年或者老年人,在电视上见过李豆罗。从前隔着电视屏幕的市长现在就站在身边,这让他们觉得振奋。往往一个旅游团,拍完相片要一个多小时。李旺根耐性肠充任“工作室主任”的人物,在人群稍微松一点的档口,把水杯递给李豆罗。

  

  李豆罗很少能完整地吃一顿午饭。经常饭碗刚端起来,就会有游客热情地过来握手、合影。李豆罗不得不一边端着碗,一边尽量摆出适宜的表情。

  

  十年以来,除了疫情期间,每天如此。这样的喧哗足以耗尽一个人所有的耐性和精力,但李豆罗从来不会让慕名而来的人绝望。

  

  在上午接待过两个来访团、多个学生研学团队后,李豆罗可贵清净地坐在餐厅边的板凳上歇息一会儿。在和记者简略交流了几句之后,又有游客认出了李豆罗。仍是一整套的握手、交谈、合影,李豆罗露出疲态,可是仍然完成了游客希望的“全流程”。

  

  “人家便是奔着你来的,不能让人家绝望的。”李豆罗说,这是“体面”的问题。别人给“体面”,也要回馈给对方“体面”。

  

  “现在的水才烧到了70℃”

  

  在西湖李家,能够看到一个独特的景象:所有工作人员没有一个年轻人。跟着游客增多,村里有了十多人的导游部队,本年60岁的杨慧珍是导游团里的“年轻人”。村导们打着小旗子把游客引到不同的展馆,到了目的地后具体说什么、怎么说,他们既不知道,也不开口。即使是开口,由于不会说一般话,往往也是跟游客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

  

  这样当一天“导游”,能挣50块钱。对这群根本不识字的老人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收入,可是想吸引年轻人回乡,根本不可能。

  

  关于李豆罗来说,他在这儿的十年,能够让山变绿,让水变清,却不能让村庄变得年轻。西湖李家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平均年龄70岁以上。在空心村、老龄化这一年代出题面前,李豆罗显得无能为力。

  

  “我相信,只需咱们村庄变好了,人仍是会回来的。”李豆罗说。

  

  人确实是回来了,但只有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国用是目前村里极少数的壮年人。之前他在县里当大车司机,后来县里冲击私人租车,他辗转一圈后,听从李豆罗的主张回到了村里,开了一个土特产小超市。熬过了疫情期间,现在每天都有旅游团过来,一个月能收入3000元左右。在村里日子,这是不错的收入。

  

  “老板”回乡的十年间,村里的一切确真实改动。

  

  “现在的西湖李家,水只烧到70℃,还差30℃,早上5点钟仅仅看到了曙光还没天亮。我的方针便是,西湖李家要为江西、为南昌、为进贤,给新乡村建造做个姿态。什么姿态?乡村便是乡村,乡村就像乡村,要是一幅山水画,要是一首田园诗,要是一首文明交响曲,要是一张安全富贵图,这便是我的梦想。”

  

  李豆罗并非无欲无求。他说,人生在世,他求的是“名声”。“退休之后,在乡村盖个别墅、圈块地,有什么意思呢?那都是暂时的。只有名声才会传下去。人活在世上,总要留一点痕迹。”

  

  前年过生日,李豆罗写了一首诗鼓舞自己:休政回乡当农民,策马扬鞭又出发。听凭征途千番苦,留点痕迹后人评。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