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校沟通做好做实家校联系家校共育工作

  「真沒想到,教師們親自上門將具有紀念意義的選取通知書送到孩子手上,與咱們面對面了解孩子狀況,為咱們答疑解惑,咱們感覺到意外的一同也感觸到了來自學院的關懷。」來自貴州遵義的大一重生易同學的家長說。
  
  為深入遵循中共遼寧省委高校工委、遼寧省教育廳印發的《關於深入開展「千名輔導員萬家行」活動的定見》的文件精力,暑假開學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一站式」學生社區組織學工隊伍組成家訪團,從大連動身,遠赴江蘇、貴州、雲南對剛剛選取的重生、在校生、結業生進行家訪,詳細了解受訪學生的思想動態、身心健康狀況、學習狀況,了解學生及其家庭存在的實際困難,加強家校交流,做好做實家校聯系、家校共育作業。
  
  家校互聯,促了解從昆明市到安寧縣有將近2個小時的車程。由計算機工程學院的輔導員組成的家訪團下了大巴車,看到前來接站的劉同學及其母親,教師們一身的疲乏仿佛煙消雲散。
  
  「這是咱們學院為23級重生特別定製的選取通知書,祝賀孩子被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選取。」計算機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李默冉代表家訪團,將紀念版選取通知書發放到劉同學手上。
  
  劉同學的母親招呼教師們坐下,與教師們交談起來。
  
  安誌強是劉同學的輔導員,他向劉媽媽詳細介紹了學院的具體狀況和孩子所考取的專業狀況。「孩子性格怎麽樣?平常有沒有什麽喜好?離開過家嗎?。。。。。。」看到教師們事無巨細地關懷著孩子,劉同學的媽媽慨嘆道:「由於南北生活環境、習慣差異大,孩子又從未離開過家,原本還有些焦慮,怕孩子不適應大學生活,看到教師如此關懷孩子,我就放心啦!」
  
  在貴州遵義,電子與自動化學院黨總支書記劉麗娟代表家訪團將紀念版選取通知書發放到23級重生易同學手上。
  
  在與易同學家長的交流中,針對家長們面對的困難及心中的疑問,家訪團的教師們給予了耐性的回答,真實做到了把城院的溫暖、方針、關懷送到家,把思政作業做到家。
  
  「沒想到孩子還未走入校園,教師們先走進家門。直接與教師交流不只加深了咱們對校園的了解,更讓咱們感觸了教師的作業熱心和來自校園的關懷。」易同學的家長說。
  
  唐同學是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的23級重生,家住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由「一站式」學生社區的輔導員組成的家訪團來到唐同學家中,將紀念版選取通知書送到學生手中。學院學生作業部主任、「一站式」學生社區黨總支書記劉學奇對家長關懷的專業規劃、飲食住宿等問題給予了耐性詳實的回答。一同經過往屆學長學姐的優異事例鼓舞唐同學在大學生活盡力學習,活躍參加校園活動,在實踐中增長才華。
  
  精準幫扶,暖人心在昆明,由管理學院輔導員組成的家訪團探望了23級重生尹同學,為她發放了選取通知書。經了解,尹同學的爸爸媽媽長期外出打工,為了籌集膏火,尹同學獨自一人在昆明勤工儉學。管理學院黨總支副書記郭姝海為尹同學詳細講解了國家贊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在校生的相關方針,並為她送去了生活及學習用品表達關懷。
  
  22級在校生鄒同學剛入學時,學習成績較好,大二學年,學習成績有下滑趨勢。在得知鄒同學家庭貧困,經濟負擔較大,導致思想負擔重、心理壓力大時,由修建工程學院的輔導員組成的家訪團決議家訪。家訪團帶著慰問品從遵義市區動身,驅車兩個多小時,來到了楓香鎮楓元村鄒同學家中。知道教師們要來家訪,外出打工的鄒同學父親請假返鄉,早早與鄒奶奶等在村口。
  
  「前年,孩子奶奶病重,為給奶奶治病,咱們借了不少外債,孩子媽媽返鄉照顧白叟,也沒有固定收入。咱們知道,必定得讓孩子讀書,只要讀書,才能走出這裏,才能有出路。」鄒同學父親質樸地說。
  
  修建工程學院黨總支書記李琢向鄒同學的家長介紹了孩子的在校狀況,詳細講解了國家與學院的各項贊助方針,苦口婆心腸鼓舞鄒同學堅定信念,對放下思想負擔,向著既定的學習方針與專業規劃盡力。
  
  臨別之際,鄒同學的奶奶頂著酷日,一邊稱謝一邊目送教師們返程。
  
  同樣在遵義市,還有一位教師們一向惦念著的同學,她是21級在校生程同學。2022年,品學兼優的程同學因偶發性惡疾不得不休學住院醫治。「教師,我好想念在校園的韶光啊,希望可以早點返校,和同學們一同上課!」程同學在休學期間,憂慮耽誤學業,常常與輔導員交流。
  
  為進一步了解程同學的近況,藝術與傳媒學院的家訪團帶著慰問品,來到了程同學家中。「最近身體好些了沒?醫治到哪個階段了?還在做手工貼補家用嗎?」「你要堅定必勝的信心啊,教師和同學們都在校園等著你回來!不要有思想負擔,校園是你最堅實的後盾!」藝術與傳媒學院黨總支書記何宇婷、輔導員程爽關懷腸詢問,並給予了學生暖心的關懷。
  
  家校共育,助生長由外國語學院輔導員組成的家訪團前往雲南麗江,赴23級重生高同學和20級結業生蔣同學的家中家訪。
  
  外國語學院黨總支書記趙寧把選取通知書送到高同學家中,並向高同學的家長介紹了學院的基本狀況,一同了解到高同學結業於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高,由於爸爸媽媽是在麗江紮根的東北人,所以在報考挑選院校時,難舍一份鄉土情。
  
  「在華坪女高上學時,張桂梅校長對咱們的要求很高,校園的學風很好,盡管張校長身體不好,一有時機,便會家訪,關懷咱們的狀況。」高同學說。
  
  「咱們感覺孩子真的很走運,在高中能遇到那麽優異的校長,大學時期又遇到這麽親熱、關懷孩子生長的教師,咱們覺得即便孩子到很遠的當地上學,也仍舊放心」。高同學的爸爸媽媽慨嘆道。
  
  20級在校生蔣同學是一名納西族的學生,得知教師們來家中家訪,她早早來到路口迎接。在蔣同學家中,處處展現著具有民族特色的裝修。看到了解的教師們,蔣同學熱心地介紹她剛度過的納西族傳統節日——火把節的盛況。
  
  大四的蔣同學在教師們的鼓舞下計劃出國深造。「出國深造的校園選好了嗎?開始辦理手續了嗎?還有什麽困難嗎?」外國語學院黨總支書記趙寧關切地詢問。
  
  「謝謝教師的關懷,一切都在活躍預備中」。蔣同學笑著說。
  
  「當咱們踏上家訪之路,走近學生的生活環境,對學生的問題才會有更深刻的共情。關於跨省上學的學生,他們承受著遠離家鄉的生疏與遠程奔走的艱苦;關於家庭經濟困難或家中突發變故的學生,他們心中有著難以啟齒的軟弱。這些都需求咱們切實地走進他們的生活,走到他們的身邊,了解狀況,更有針對性地予以協助和關懷。親熱的問候、坦白的交流深深打動著學生和家長,增進家校間的情感互信,形成家校共育的強壯合力,更有效地協助學生生長成才。」趙寧在家訪日誌中寫道。
  
  「做好家訪作業為家校互聯共育奠定了堅實基礎。學院暑期家訪作業搭建了家校共建的長效渠道,建立了家校交流交流機製,強化了家校雙方責任意識,對進一步整合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了嚴重效果。」學生作業部主任劉學奇說。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